金秋的阳光洒在巴楚县多来提巴格乡开外孜力克村的葡萄园里,一串串蓝黑色的蓝宝石葡萄像玛瑙般挂满藤蔓,沉甸甸地压弯了枝桠。8月13日清晨,露珠还未从叶片上褪去,村民库尔班・依明一家已穿梭在葡萄架下,指尖轻托果穗,利落地剪下成熟的葡萄,分拣、装筐,忙碌的身影在翠绿藤蔓间来回穿梭,空气中弥漫着葡萄的清甜香气。
“你看这葡萄,颗粒多饱满,黑得发亮!”库尔班・依明举起一串足有半米长的葡萄,紫红色的果粉均匀地裹在果皮上,映着他黝黑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。去年试种成功后,今年他家的三亩葡萄园迎来盛产期,仅清晨两小时就采摘了二十多筐。“以前种棉花,一年到头累得直不起腰,收入也就几千块。现在种葡萄,忙是忙点,但心里甜啊!”他边说边把装满葡萄的筐子搬到三轮车上,车斗里的葡萄堆成小山,蓝黑色的果串间透着丰收的喜悦。
不远处的种植户米热迪力・居麦正拿着测糖仪给葡萄“体检”,数值显示26.8度。“去年第一次结果就卖了5000元,今年产量翻了倍,预计能收2吨多,收入将近一万块!”他把刚摘下的葡萄递过来,果皮薄如蝉翼,轻轻一咬便爆出清甜汁水,果肉脆嫩无籽,回味带着淡淡果香。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,靠着种葡萄给家里添置了新冰箱,还计划着冬天给屋顶加层保温棉。
蓝宝石葡萄的“甜蜜魔力”不止于此。这种原产于美国的品种,在巴楚独特的光热条件下孕育出独特品质:25至28度的糖度远超普通葡萄,自然无籽的特性省去加工麻烦,蓝黑色的修长果串更是成了“颜值担当”。在县城超市的水果区,刚上架的蓝宝石葡萄被摆在显眼位置,标价每公斤20元仍供不应求。“每天能卖出去三四十公斤,好多顾客都是回头客。”超市老板阿依古丽笑着说,筐里的葡萄很快就被挑拣一空。
“我们村以前就种些小麦玉米,收入上不去。”村支书阿卜杜赛米・阿卜杜杰力力蹲在葡萄园边,手里捏着颗刚摘下的葡萄,“这几年乡上指导我们调整种植结构,利用这里日照时间长、昼夜温差大的优势,试种蓝宝石葡萄。现在全村种了50多亩,亩均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。”他指着地头的滴灌设备说,村里还引进了节水灌溉技术,既省水又省力,光这一项就让每亩成本降低了两百多块。
在多来提巴格乡的保鲜库里,刚采摘的葡萄正被分装成礼盒。“下一步我们要搞深加工,做葡萄干、葡萄汁,还要申请地理标志。”乡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艾力・麦麦提拿着设计好的包装样品介绍,乡里已经联系了电商平台,计划把这些“蓝宝石”卖到全疆各地。冷库外的空地上,几个村民正学着用手机直播采摘场景,镜头里的葡萄架下,库尔班・依明的小孙女举着一串葡萄对着屏幕笑,身后的葡萄藤爬满了新搭的水泥架,架下的滴灌带正汩汩地输送着清水,像一条流淌的“甜蜜”小河,滋养着乡村振兴的希望。
当第一缕秋阳掠过葡萄园,库尔班・依明的孙子正踮脚够着最低处的葡萄串,晶莹的露珠滚落,在阳光下折射出蓝宝石般的光——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光芒。(巴楚县融媒体中心 阿尔孜姑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