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半生诠释超越血缘的母爱真谛
——记喀什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阿提古丽·艾依提
在巴楚县阿瓦提镇古勒买里村,阿提古丽·艾依提用28年的坚守,将一份跨越血缘与民族的母爱,酿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醇厚佳酿。
10月20日,在喀什地区第十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,她胸前的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”奖章熠熠生辉,映照出这位普通农村妇女不平凡的人生。
故事要从1997年7月说起。那时,29岁的阿提古丽正在库尔勒市恰巴格乡自家的果园里劳作,一阵微弱的啼哭声突然传入耳中。她循着声音拨开枝叶,发现一个裹在襁褓里的男婴,小脸因饥饿涨得通红。“当时啥也没想,就想着先把孩子喂饱,等他爸妈来领。”多年后回忆起那一刻,阿提古丽的语气依旧温柔。
然而,几天过去了,孩子的亲生父母始终没有出现。更令人心焦的是,医院诊断显示,孩子因母体药物影响,存在先天发育和智力障碍。“这是个残疾孩子,将来就是个累赘,赶紧送出去!”亲友们纷纷劝她。阿提古丽却抱着孩子红了眼眶:“他也是条鲜活的生命,我不能丢下他。”和丈夫商量后,她给孩子取名苏拉依曼·阿不来提,还正式办理了收养手续——这个决定,将她此后的人生和这个男孩紧紧地拴在了一起。
抚养苏拉依曼的日子,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。为了凑孩子的康复费用,阿提古丽白天在果园里顶着烈日劳作,晚上就给邻居缝补衣物直到深夜。她自己常年穿着旧衣服,却总是把新衣服、好吃的留给苏拉依曼。后来,丈夫想再生个亲生骨肉,阿提古丽忍痛拒绝:“我精力有限,怕照顾不好,委屈了苏拉依曼。”
2000年,这场关于母爱的抉择,最终让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。阿提古丽没有丝毫犹豫,带着8岁的苏拉依曼回到了巴楚县老家,一个人扛起了所有的重担。“她那时候苦啊,天不亮就去拾棉花、摘巴旦木,晚上回来还要给苏拉依曼擦身、喂饭,忙到后半夜才能歇。”邻居古哈尔尼萨·艾海提回忆道,有一次为了凑医药费,阿提古丽在轧花厂打了一个月零工,双手被棉絮扎得全是伤口,渗着血珠,可她愣是没喊过一声疼。即便生活如此艰难,她从未向村委会伸过一次手,直到2022年村里开展“万人讲故事”活动,村民们主动说起她的事,这份沉默的坚守才被更多人知晓。
如今,苏拉依曼已经28岁了,虽然仍需要人照料,但在阿提古丽的悉心教导下,他已经能自己做些简单的家务,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。“妈妈……教我坚强,我想帮她……干活。”苏拉依曼用不太清晰的语言,表达着对母亲的依赖。古勒买里村工作队队员米尔古丽·伊斯马伊力说,村里早就给母子俩办理了低保和残疾人补贴,可阿提古丽总是说:“能自己扛的,就不麻烦政府。”
走进阿提古丽家的正屋,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:年轻的她抱着襁褓中的苏拉依曼,身后是库尔勒果园里的苹果树。28年过去了,照片里的果树早已枝繁叶茂,就像她用爱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,在岁月里静静绽放。
面对荣誉,阿提古丽依旧保持着那副朴实的模样。她没说过什么豪言壮语,却用28年的每一天证明:最朴素的母爱,能跨越民族的界限;最平凡的坚守,也能汇聚成温暖人心的磅礴力量。(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晓翠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