轰鸣的机器声交织成动人的生产交响曲,流水线旁的工人们动作娴熟地忙碌着。近日,走进巴楚县某企业生产车间,眼前这幅充满活力的画面,正是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。七十载风雨兼程,巴楚县始终锚定“产业兴县、就业富民”之路,通过推动企业技术升级、扩大生产规模,让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捧起“稳稳的幸福”,在奋进新征程上书写着民生改善的崭新篇章。
技术迭代激活生产效能
“以前咱们的设备最多能生产直径500毫米的管道,现在新生产线能做到800毫米,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!”站在崭新的智能生产设备旁,公司总经理助理杜昆明的语气里难掩自豪。去年11月,企业投入重金引进的新型生产线正式投产,不仅产品规格实现了从50毫米到800毫米的跨越,生产效率也提升了40%。
在车间的原料区,经过改良的配方材料正通过自动化管道输送至熔融塑形环节。“我们20多人的科研团队花了半年时间优化工艺,产品的抗压性能提高了20%,在智慧农业灌溉项目中特别受欢迎。”杜昆明指着刚下线的一批PE管介绍,这些管道将用于巴楚县高标准农田建设,科技赋能让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,也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底气。
岗位扩容托起民生幸福
“这道工序要注意温度控制,稍不留意就会影响管材韧性。”在生产线中段,艾买提・艾合买提正耐心地给新员工示范操作技巧。这位曾经的农民,如今已是月薪过万的技术骨干,胸前的“优秀师傅”徽章格外亮眼。
“四年前刚来的时候,我连设备按钮都不敢碰。”艾买提擦了擦额头的汗珠,笑着回忆,“厂里请了技术员手把手教,现在我也能带徒弟了,上个月拿了6000元工资,还得了奖金!”随着企业技术升级,像艾买提这样的本地员工已占总数的85%,新增的30多个岗位让周边村民实现了“上班不进城,挣钱能顾家”。
在员工休息室的公告栏上,最新的工资表显示,车间工人月均收入比当地同行业高出15%,不少家庭通过稳定就业实现了收入翻番。“以前靠种地一年攒不下多少钱,现在我和爱人都在厂里上班,不仅给儿子买了电脑,还计划着明年翻新房子。”包装车间的古丽加马力・托合提说起家里的变化,眼角的笑意藏不住。
链式发展拓宽增收路径
产业升级的红利不仅体现在车间里,更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。在企业的成品仓库,一批即将发往疆外的农业灌溉专用管正在装车。“这些管道采用了防腐蚀技术,特别适合盐碱地灌溉,已经接到了全疆各地的订单。”杜昆明介绍,依托技术优势,企业正积极拓展智慧农业领域,研发的智能节水管道系统已在巴楚县多个乡镇试点应用。
这种“工业反哺农业”的发展模式,让产业升级的效应持续放大。县发改委的数据显示,仅今年上半年,全县就有12家企业完成技术改造,新增就业岗位500余个,带动农户人均增收1200元。从生产车间到田间地头,产业升级的齿轮正驱动着巴楚县朝着“企业增效、群众增收、产业增值”的良性循环稳步前进。
夕阳西下,厂区门口的班车满载着笑容满面的工人缓缓驶离。七十年来,巴楚县从传统农业县逐步迈向产业多元化发展,每一次技术升级都凝聚着奋进的力量,每一份稳定收入都承载着民生的期盼。在“辉煌七十年奋进新征程”的号角下,巴楚县正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笔,继续描绘着就业增收、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。(巴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热孜万古)